本script為載入jquery核心使用,不影響頁面資訊瀏覽
社團法人台灣海洋性貧血協會
:::* 瀏覽位置:首頁 > 醫療資訊
  • 字級選擇
  • 大
  • 中
  • 小

醫療資訊


台灣臍帶血移植之父談臍帶血-林凱信教授

  • 發佈日期:2016-09-13
  • 照片說明文字Q1‧有人說現行臍帶血運用率不高,需要存臍帶血嗎?
    醫師解答:國際臨床研究日益增加‧未來醫療潛力更為擴大
    說起臍帶血的儲存,是近十年來才開始的事,過去,許多成年人出生時,因不知臍帶血的價值,只能任由機會消逝。關於坊間流傳「臍帶血移植機率低」的說法,是引用早期1997年的研究結果,然而,醫學技術的日新月異,早已改寫當年的研究結果。
    根據2008年研究顯示平均每200人,便有1人在70歲前有機會需要幹細胞移植1,目前全球有超過35,0002宗臍帶血移植案例,臍帶血更被證實可醫治1132,3,4種疾病。未來,隨著醫學的進展,幹細胞運用的可能性將逐漸增加,若父母經濟能力許可,建議考慮為孩子規劃儲存,以備不時之需。
    小字:資料來源/Source
    1. Nietfeld JJ et al. Lifetime probabilities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the U.S. Biol Blood Marrow Transplant. Mar 2008; 14(3):316-322.
    2. www.nationalcordbloodprogram.org
    3. www.parentsguidecordblood.org
    4. http://gazette.nat.gov.tw/EG_FileManager/eguploadpub/eg011107/ch08/type1/gov70/num1/Eg.htm
    Q2‧以臨床端醫師的經驗,過去是否有移植的故事可分享?
    同家庭、同疾病 配對成功與否 兄妹兩樣情
    我的第一個造血幹細胞移植案例發生在一個平凡、沒有家族病史的范家身上,九歲的哥哥和七歲的妹妹因基因突變罹患重度海洋性貧血。
    幸運的是,九歲的哥哥恰好找到符合人類白血球組織抗原(HLA)的造血幹細胞,進行移植而成功治癒疾病。
    而他的妹妹,就沒有如此幸運;因為找不到符合配對的捐贈者,只能持續使用傳統輸血療法,最終因不斷的輸血導致鐵質沉積,引發心臟衰竭而過世,人生的旅程在青春期前就畫下了句點。
    臍帶血配對較骨髓容易,若當年有儲存臍帶血或許會不一樣…
    而臍帶血是所有造血幹細胞來源中,對於捐贈者的風險最小,同時也是最快速方便的方式,對於配對的要求也僅需六對四。當年,若前述案例家庭當初有儲存臍帶血,其中造血幹細胞就可以取代他人捐贈的骨髓和周邊血來做移植,或許可以減少許多痛苦的過程,只是臍帶血的儲存品質及設備就是另一個重要的課題。
    Q3‧方才提到臍帶血儲存的過程與設備,您認為臍帶血幹細胞儲存的關鍵是什麼?
    因為可能必須經過長時間的儲存,因此要保持活性,「儲存設備」與「操作技術」就很重要。「儲存設備」最好選擇國際主流的設備,專為臍帶血設計,存取過程不會有熱效應破壞活性的。而「儲存技術」則是建議選擇通過國際認證核可的較為客觀﹑有公信力。
    臍帶血就像地震包,有備無患
    回到是否應該儲存臍帶血的議題,林凱信醫師說:「儲存臍帶血就像是家中的滅火器與地震包的概念,總是在需要時才能體會到它的重要性!在現今幹細胞技術越趨成熟的環境下,是相當值得期待的發展!」
    父母總希望盡自己最大努力,讓孩子在最好的環境下長大,臍帶血是上天送給寶寶的第一個禮物,在經濟許可的情況下,若有機會建議可以把這珍貴的禮物保存下來,做為孩子救命時的保障與資產。
  • 推上Facebook 推上twitter 推上噗浪
*回上一頁 *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