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script為載入jquery核心使用,不影響頁面資訊瀏覽
社團法人台灣海洋性貧血協會
:::* 瀏覽位置:首頁 > 醫療資訊
  • 字級選擇
  • 大
  • 中
  • 小

醫療資訊


現代人的健康大敵:「代謝症候群」--臺大醫院 小兒血液腫瘤科 盧孟佑醫師

  • 發佈日期:2014-04-03
  • 照片說明文字 「代謝症候群」是現代人的健康大敵,它不是一種特定的「病」,而是一種健康危險訊號,是指血壓、血脂、血糖、腰圍異常等危險因子集合、手牽手同時出現的現象,如果多注意症候群危險指標,可以預警健康狀況,使預防與臨床治療更有效率。

    依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公布的標準,包括--
    (1)腹部肥胖:(腰圍:男性≧90cm、女性≧80cm)。
    (2)高血壓:收縮血壓(SBP)≧130mmHg/舒張血壓(DBP)≧85mmHg。
    (3)高血糖:空腹血糖值(AC)≧100mg/dl。
    (4)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男性<40mg/dl、女性<50mg/dl。
    (5)高三酸甘油脂:(TG)≧150mg/dl。

    當一個人的身體,同時具有上述三項或三項以上危險因子者,就符合代謝症候群的定義,此時就需特別注意健康已亮紅燈。

    因為這群危險因子與台灣十大死因榜中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密切相關,與癌症、脂肪肝、生育能力及肥胖也有相關。而且症候群中危險因子聯手出擊,威力甚至還勝過單一疾病的殺傷力。約莫十年前,美國史丹福大學內科教授Gerald Raeven 即提出此一症候群,最近幾年之所以受到醫學界之格外重視,乃因為患此症候群之人數眾多,全美第三次全國營養調查的數據顯示,在超過50歲的人口中,沒有糖尿病卻有代謝症候群的族群中,14%有冠狀動脈疾病,比起糖尿病患者卻沒有代謝症候群的族群近8%的流行率還要高。在蘇格蘭的一項研究,追蹤約6000人長達5年後發現,「代謝症候群」患者得心臟病的機會,為一般人的兩倍,得糖尿病的機會更超過3倍。不只是慢性病,代謝症候群的影響力還遍及整體的健康,因此是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之課題。


    國內的統計資料則顯示,相較於全世界,國人的體質較易得代謝症候群,也就是易感性強。依據國民健康局92年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調查研究顯示,國人代謝症候群盛行率在15歲以上為14.99%(男16.9%,女13.8%)。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所研究員潘文涵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的文章指出,在同樣身體質量指數(BMI)值下,台灣人的高血壓、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率比美國白人高。而且,BMI增加對血中三酸甘油酯濃度的影響,台灣人也比白人高。雖然造成易感性大的原因,究竟是食物還是遺傳並不清楚,但都提醒我們不得不防範。


    從醫療角度,代謝症候群的概念被提出,提前警告病人,儘早預防。原本血壓、血脂、血糖偏高,除非到了產生疾病的地步,並不會讓人感覺不適,因而難以察覺。代謝症候群不是一個特定的『病』,而是種病前狀態,例如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原是空腹血糖大於等於126 毫米/100 毫升(mg/dL〉,但代謝症候群將標準提前為100mg/dL。血糖界定在126mg/dL,是根據血糖在此濃度時,視網膜開始產生病變。但事實是,在血糖上升到這個濃度之前,病人雖不被歸為糖尿病人,動脈卻已開始硬化。而且,血糖超過100mg/dL 表示,身體已出現葡萄糖不耐的狀況,也就是糖尿病的先兆。這個現象正好提醒,趕快矯正生活習慣,改善血糖不耐的情形,延遲糖尿病發生的時間。

    代謝症候群集合多重因子,也讓人對身體警訊舉一反三,而不是掛一漏萬。當出現5 個指標當中的任一狀況,就須警覺是否也有其他4項問題。不要只是單看高血脂或是高血壓、高血糖等等問題,應該同時注意其他危險指標的問題。臨床上注意這種聚集現象後,使得公共衛生的預防或是臨床治療更有效率,因為不再將身體的異常當做只是單一問題,而是整體的檢視。不過,為什麼會產生代謝症候群?為什麼如此威脅健康?目前仍像懸案,雖有多種線索,卻難破解。當今代謝症候群領域知名的先鋒學者,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老人醫學中心教授瑞文(Gerald M Reaven)直指「胰島素阻抗」理論,是導致代謝症候群的原因之一。

    「阻抗」指的是細胞無法正常運用胰島素,使得細胞無法有效吸收血中葡萄糖,轉化成能量。他發現,原本以為只在第二型糖尿病人身上出現的胰島素阻抗,也出現在非糖尿病人的身上。不同疾病的患者,會出現程度不等的胰島素阻抗,例如,高血壓或者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甚至一些婦科疾病的患者身上,也有胰島素阻抗的問題。因此瑞文教授推測,「胰島素阻抗」可能解釋這種症候群危險因子聚集的現象,也是許多疾病的中心,只是致病的機轉還不明。雖如此,也有人認為,肥胖才是萬惡之首,胰島素「阻抗」只是身體對肥胖的自然調節反應。

    預防或控制代謝症候群沒有特別的訣竅或捷徑,老話一句『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

    一、保持標準體重,健康飲食
    "減輕體重及運動"是改善代謝症候群的不二法門。理想體重算法為BMI(身體質量指數):體重kg / 身高(m)平方。若值在18.5-24為標準,24以上為超重,27以上為肥胖。在飲食方面則建議:1.良好的飲食習慣:三餐定時定量,睡前4小時不進食(吃晚餐)及不吃宵夜。2.減少油脂的攝取量:盡量減少油煎、油炸…等油膩的烹調方式。少吃紅肉(牛、羊)及肥肉,另外精緻甜食(糕餅、蛋糕、冰淇淋…等)會使三酸甘油脂及血糖上升,建議應減少攝取。3.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纖維質食物可以增加腸胃蠕動、有助降低血糖及血脂,對於預防代謝症候群是非常有益的。多吃蔬菜水果可以幫助增加纖維質的攝取,有益健康。營養師建議一天至少要吃進半斤的蔬菜,也就是至少二碗蔬菜(熟食的重量),而水果的部份則是最好每天攝取兩份水果(拳頭大小的一顆算一份)。此外,未經精緻化處理的五榖類(燕麥、全麥、糙米…等)亦含有豐富的纖維,建議可多補充。

    二、多運動
    培養良好運動的習慣,每週運動3次以上,每次至少30分鐘,讓自己有點流汗,心跳有些加快但不覺得疲累為原則,規律的運動可增加HDL(好的膽固醇),以保護心血管;運動可以增加細胞對胰島素的利用,減少阻抗的問題。並且運動幫助減輕體重,瘦下來也可減少胰島素阻抗。

    透過規律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及運動、定期的健康檢查,強調健康自我管理的重要性,每年定期關心注意自己的健康指數,健康的生活營造健康的身體。

    此篇文章刊登於本會第三十五期會刊
  • 推上Facebook 推上twitter 推上噗浪
*回上一頁 *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