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血的非傳染性併發症--《彰化基督教醫院 小兒血液科 王士忠醫師》
- 發佈日期:2014-04-03
重度海洋性貧血的患者,必須要靠定期的輸血來維繫生命與生活品質。在長期的輸血過程中,相信大多數的病友都有經歷過輸血併發症所帶來的不適與困擾。本文簡要的介紹常見的輸血併發症,讓病友們能對此有進一步的了解。
常見的輸血併發症可以分為傳染性疾病與非傳染性疾病。參考輸血文獻上的研究報告,因輸血感染B型肝炎病毒的機率為1/63,000 (31,000 - 147,000);C型肝炎病毒為1/103,000(28,000 - 288,000);人類嗜T淋巴球病毒為1/641,000 (256,000 - 2,000,000),至於愛滋病毒(HIV),據估算,在台灣因輸血而感染的危險機率,約一百六十七萬分之一。其實,藉由核酸檢測技術與多重篩檢方法,經由輸血傳染疾病的風險已經大幅下降!因此,在台灣輸血算是相當安全的。然而,我們常會碰到輸血引起的非傳染性併發症,對此我們應該要對它有更進一步瞭解,提高警覺,早期發現,並做好預防的工作。輸血引起的非傳染性併發症,可依其出現的時間,分為早期併發症(輸血中或輸血後幾個小時內發生)與後期併發症(輸血後幾天至幾個月發生)。常見的早期併發症有: • 非溶血性發燒反應 • 循環容積過量 • 溶血反應 (血球 vs 血漿) • 輸血相關急性肺損傷(Transfusion-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 • 過敏反應 • 電解質異常 • 凝血功能異常
簡要分述如下:
1. 非溶血性發燒反應:常見的症狀有畏寒或寒顫,這是因為血袋內含有由捐血者白血球釋放出來的致燒性細胞激素或細胞內容物,隨著輸血輸入而引起發燒。通常此反應對受血者來說,並沒有危險性,但是會造成不舒服的感覺,而且臨床醫師常會因此而必須中止輸血,造成血品的浪費,同時為了要排除其他更嚴重的併發症,例如:溶血或其他感染性的可能,必須做更多其他的檢驗。在臨床上可以經由減除白血球的方式,例如減白紅血球 (Leukoreduced Packed RBC),來預防或減少這一類的反應。
2. 循環容積過量:通常是因為輸血速率太快或輸血量太多造成。臨床上會出現呼吸困難、血氧過低、中央靜脈壓上升、肺囉音及肺水腫等現象。
3. 溶血:通常是因為血型不合(ABO血型不合),造成急性血管內溶血,主要是抗A/抗B抗體 (Anti-A and/or Anti-B isohemagglutinins (IgM));其他較少見的抗體有:IgM other than Anti-A and Anti-B Abs/Complement-fixed IgG alloantibodies:Anti-Pk、anti-Vel、Lewis (anti-Lea)、Kidd (anti-jka , anti-jkb)、Kell (anti-K1)。臨床症狀有:發燒、低血壓、喘鳴、胸痛、噁心、嘔吐,嚴重的話,會引起瀰漫性血管內凝血、腎衰竭,甚至休克。
4. 輸血相關急性肺損傷---(TRALI: Transfusion 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這是一種相當嚴重的併發症,病人會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的現象,可發生在所有年齡層及所有標準血品的輸注,甚至是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 它的臨床特點為: 發作快速---通常在輸血中或輸血後6小時內 嚴重低血氧---室內空氣下血氧濃度低於90% 胸部X光---兩側浸潤---肺水腫 沒有循環容積過量 先前沒有急性肺損傷或成人型呼吸窘迫輸血相關急性肺損傷的成因,有兩種推論: a. 抗體反應模式(Antibodies to leukocytes) 因為輸入捐血者抗體去攻擊受血者抗原,例如:人類白血球抗原(如HLA-A2)或顆粒球抗原(如HNA-1a,-1b,-3a or HLA1)的抗體;或者是輸入捐血者的抗原(白血球),被受血者的對應性抗體攻擊。這種抗原抗體模式會引發補體的反應,結果引起肺部嗜中性白血球的活化、內皮細胞損傷,使肺臟毛細血管滲漏。
b. 二階段致病模式甲、 第一次事件(第一次攻擊),是臨床疾病使病患的肺部內皮細胞活化和多型性細胞滯留; 乙、 第二次事件,是輸入生物反應修飾物(包括抗顆粒球抗體、脂質、CD40基因質),這些活化物黏着多型性細胞,致使內皮細胞損傷,肺臟毛細血管滲漏和TRALI。
5. 過敏反應:這算是輸血反應中較常見的。通常,輕微的過敏反應多是表皮性的,以癢、蕁蔴疹、皮膚潮紅或血管性水腫來表現。嚴重的過敏反應則為全身性,臨床上可出現低血壓、呼吸窘迫、喘鳴 (Stridor)、踍鳴 (Wheezing)、胸痛、心跳過速或有噁心、 嘔吐、腹瀉等腸胃症狀,嚴重的話會引起休克、甚至心跳停止造成死亡。造成過敏的原因有:抗IgA抗體、抗haptoglobin抗體、血漿蛋白、用於消毒輸注管路的化學物質如ethylene oxide、捐血者服用的藥物如盤尼西林、及血小板膜衍生的小粒子(Platelet membrane-derived microparticles)。臨床處置以症狀處理,維持心肺功能為主。可使用洗滌紅血球來減少這一類反應,也可以在輸血前給予抗組織胺、類固醇等藥物來預防。
6. 代謝異常:主要是因血輸太多,輸太快,或病患本身的疾患所引起。 血品的儲存會添加保存劑、抗凝劑及其他添加溶液,在血品儲存過程中會產生一些變化,庫存血液相對於人體之生理變化,具有下列之要點: • 血漿具有較高濃度的鈉:Hypernatremic • 血漿中葡萄糖的濃度高:Hyperglycemic • 血中含抗凝固劑citric acid,會螯合鈣離子,造成血中鈣離子濃度降低 ,進而引起: • 心電圖異常 QT prolong • 左心室功能減低 • 血壓低 • 低血鎂 • 心律不整 • 血漿稍偏酸性 (但輸血時的總效果常是偏鹼性的) • 血中含高量的鉀:Hyperkalemia • 血漿中含有較高濃度的銨:Hyperammonia • 血漿中含有較高濃度的磷酸鹽:Hyperphosphatemic • 庫存血液溫度較低大量輸血時有可能會造成體溫降低 • 庫存血中第五及第八凝血因子會下降血小板及白血球也沒有功能大量輸血時有可能會造成凝固因子及血小板缺乏
7. 凝血功能異常:因輸血而稀釋患者的血液導致凝血功能異常。 此外,輸血還會產生後期的併發症,例如: • 紅血球抗體及延遲性溶血 • 鐵質沈積 • 影響免疫系統 • 血小板抗體 • 輸血後紫斑症 • 移植物抗宿主病 這些後期的併發症,不在本文的簡介中。
重度海洋性貧血的病友,因為要定期的輸血,希望透過本文的簡介,可以讓病友們對輸血反應有進一步的認識,期能做好預防的工作,或能早期發現,盡快處理,避免進一步的傷害。最後,將彰化基督教醫院輸血委員會整理的輸血反應的特徵,提供給大家做參考,希望大家都能有安全的輸血環境。
• 第一類急性輸血反應: 輕微反應(mild reaction) 症狀(symptoms):發癢(pruritus 或 itching) 徵兆(signs) :局限性皮膚反應(風疹 urticaria、皮膚疹 rash)
• 第二類急性輸血反應 中度嚴重反應(moderately severe reaction) 症狀(symptoms):焦慮(anxiety),發癢,心悸(palpitation),輕微呼吸困難 (mild dyspnea),頭痛(headache) 徵兆 (signs):臉紅(flushing),風疹塊(urticaria),冷顫(rigors),發燒(fever) ,不安靜(restlessness),心跳加快(tachycardia)
• 第三類急性輸血反應 生命危急之反應(life-threatening reaction) 症狀(symptoms):焦慮,胸痛,輸血處疼痛,呼吸窘迫(respiratory distress)或呼吸急促(shortness of breath),背痛(back pain),頭痛,呼吸困難(dyspnea) 徵兆(signs):冷顫,發燒,不安靜,低血壓(收縮壓降低 20%),心跳加快(心搏速上升 20%) ,無法解釋之出血(DIC)
-
-
|